010-85315368/021-52996138
郭卫华:以笔为戈的法界大侠
本期受访嘉宾: 浩天律师事务所-郭卫华2023-06-19
其实做法佬汇多年,我一直抱着一种公益的心态在做,郭卫华知道后便主动帮我拉到了一笔大额赞助,事先也没跟我打招呼。这件事让我明白郭卫华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他说支持你就只有行动。
郭卫华 浩天律师事务所 查看个人详情页

郭卫华属于最早支持我创办法佬汇的那一批人。有一次郭卫华说,郡主,你帮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挺不容易,但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你的经费如何解决呢?


其实做法佬汇多年,我一直抱着一种公益的心态在做,郭卫华知道后便主动帮我拉到了一笔大额赞助,事先也没跟我打招呼。这件事让我明白郭卫华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他说支持你就只有行动。


老实说这件事让我很感动,尽管内心将他看成我的贵人,但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也很少见面。都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也没有什么别的方式去报答,只能发自内心的尊重他并且一直记着他。


邀请他参加郡主的客厅,一方面是我早有请他来的打算,二来郭卫华在法律圈的影响力还是杠杠的,法界大侠华哥的故事你们一定也很想知道。





所有来过郡主的客厅的嘉宾,数郭卫华的普通话最差。我听起来都有些费劲。他自嘲地说:“我这叫郭卫华普通话,是几个地方方言的大杂烩,而且语言多难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我的真实写照。”


听了两个多小时的河南普通话,让我叹服今天又是极有收获的一天。


访谈从漫不经心的闲聊中开始了。“你大学都干什么了?学习怎么样?”


郭卫华说:“我们那个年代上大学不容易,招生名额太少,能考进去的都是百里挑一,因此当时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4年我是图书馆的常客。只要时间安排的过来,选修课我也是尽可能的多选。不光搞学习,我还是个社团活跃分子,在大学组建了拳击队。”


这还让我挺惊讶的,我问他:“那你是真的会打拳击吗?”


郭卫华说:“当然,我小的时候因为体弱,我又很要强,故喜欢上了舞拳弄棒。我很喜欢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自己又酷爱体育,上大学后索性就组建了个拳击队。当时武汉体育学院的拳击队很厉害,我就自己报名跟他们学,当天学到的东西,第二天教给我们自己拳击队的成员,属于纯纯的现学现卖。”


“你这大学上的还真丰富多彩,我认识的法总,大PAR里面,能来两招的可能只有你了。”


郭卫华说:“我现在很庆幸当时没有浪费4年的大学时光,最起码我搞懂了法律究竟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手段是什么。而且学生生涯里,我把所有能拿的奖都拿了个遍,属于那种大满贯选手。”


郭卫华的学习能力还真不是吹的,越往后聊,这件事我就越发确认。









毕业后郭卫华被作为优秀大学毕业生选拔进入高级法院工作,从书记员一路升到了中院院长。


关于为什么想做法官,郭卫华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作为法官,能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他们的问题会很有成就感。医生是治身体的病,法官是治社会上的病,不管是身体还是社会出了问题,总是要有人治的。”


“我从书记员做起,当时这个角色类似于法官的助手或者说是徒弟。人民法院的工作实践性很强,所以一定要谦虚地向老法官学习,这样你才能像海绵一样,快速的吸收养分。在这个职位时我有几个快速成长的小窍门:第一,干得越多,进步越快。我任劳任怨,当时任何一位法官只要需要我记录、出差、跑腿我都无怨无悔,甚至他们家要换煤气罐我都毫不犹豫帮忙。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法官的办案方法、风格不同,多跟不同的法官学习他们的办案技巧博采众长,还有机会接触新的当事人,新的案子,这样你会成长的更快,更全面。”


“第二,在老法官审判的时候,我会代位思考。我在心里把我假想为也是办案法官,如果我是案件承办人,我应该怎么办?先听听法官师傅在什么时候会问当事人什么问题,想想他为什么会这么问,问的是不是案子的关键,假定是我办案,我又会怎样问。问到点子上的,我就会学习人家的办案思路,技巧。没问到点子上的,那我以后就要避免。这样我就比一般人进步得更快。”


“第三,我不只拘泥于把手头的案件办好,还会分析大量案件来总结规律,最后通过业余时间把自己的收获写出来,投稿发表,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一方面加深自己的思考,另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别人办案时提供一些启发。通过这三点,很快我办案子就呱呱叫了。在我成为法官之前跟过一个姓杜的老法官,有一年他去外地培训,趁他不在我把他手头放着的案子三下五除二都调解成功,等到老法官回来案子都处理完了,直夸我就是办案的料子。”


谦虚、善于学习、善于总结,郭卫华想不进步都难,所以在法院工作的岁月里,郭卫华一路升迁,多次破格提拔,最终走到了中院院长的位置。如果一直在法院干下去,升到更高级别的法院院长,当个大法官也不是没有可能


郭卫华说:“考大学及大学毕业后,我没上层关系可拼,社会背景资源为零。所以我的晋升就说明在我们国家,只要你不是傻子,好好干,愿意付出汗水,终归是能收获肯定与回报的。”


因为案子办的好,人品又过硬,郭卫华进法院短短几年就被提为审判委员会委员,通常能够评为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只有院长、副院长以及个别资深一把手庭长才有机会,而当时只是副庭长的郭卫华就已获此审判要职。


2009年,评选第一届全国法院审判专家郭卫华也榜上有名,这个荣誉全国只有45个名额,全国三十多万法官,平均一个省不到两个名额。当时好多省份都剃了光头,而湖北省评上了两名,其中之一就是郭卫华。


提到郭卫华在法院处理过印象深刻的案子,他说当时有个关于四方当事人电视机联营生产加工销售的合同特别麻烦,光案件材料摞起来就足有一人多高,最后郭卫华写的判决书都有10万多字,整整写了一个月。




其实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郭卫华从学生时代的大满贯尖子生到人民法院的优秀法官,他有几个贯穿其中的优点:勤奋、善于学习、善于总结。也正是这三个优点,使得郭卫华一路走来顺风顺水。








熟悉郭卫华或者是他公众号的读者应该都知道他的外号–法界大侠华哥。不知道大家感不感兴趣,反正我对他这个外号的由来还是很好奇的。


郭卫华说:“其实我在法院的时候大家叫我郭大侠,因为我确实会点功夫和平时为人豪爽,再加上我嫉恶如仇,充满正义感,敢于也善于跟不公正的事情做斗争。至于为什么叫法界大侠,因为我在离开法院后,依然热爱法院事业,所以我写了很多关于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高法院成立巡回法庭等等建言献策、针砭时弊的文章。对于他们做得好的我会不遗余力的赞扬,做得不合理的地方,我也敢直言不讳提出批评。所以就有法院圈的朋友们说郭卫华你完全可以称作法界大侠,关于法律圈一些不当之事,一般人都不敢说只有你敢说,而且说的很到位,所以法界大侠这个名号慢慢就被大家叫开了,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要么说我记性好,2016年郭卫华在一次饭局上吃得高兴就随口提起两件别人不敢干但他干成了的事,这两个故事也正是朋友爱称他为法界大侠的缘由之一。但我今天问他的时候,他竟然忘得干干净净。他忘了,但郡主并没有忘。


第一件事是在1992年的时候,他只是个法院的书记员。当时青年法官刚参加工作,有很多实际困难,单位有分房政策,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出现了漏洞,导致很多年轻人该结婚了也分不到房子。就当时的工资水平而言,别说自己买房子了,就连租房可能都租不起。本来这事大家商量好集体向领导反映,但到该去反映的时候所有人都畏惧了,害怕万一反应不成再被穿小鞋就得不偿失。就在大家都选择明哲保身的时候,只有郭卫华一个人挺身而出写了一封《致院长的公开信》,没想到真的得到了院长的重视,年轻人分房这件事也就迎刃而解。


“你一个刚工作两年的小小书记员敢给院领导写公开信?这也太大胆了吧!”我本来想用鲁莽二字,但转念一想,这不是鲁莽而是勇敢。



第二件事是在2004年,因为郭卫华案子办得特别出色,各方面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所以院里准备破格提拔他。材料上交后,省委组织部以年限不够为由拒绝了院里的提拔报告。当时还有一批被提拔的年轻干部都遭到了组织部的拒绝,郭卫华觉得,这不对呀,既然年轻干部做得不错,你却死咬着陈腐规定不松口,这会打击年轻干部积极性,不利于年轻干部成长。


所以郭卫华做了一件让人惊掉下巴的事,给包括当时政治局委员兼省委书记俞正声在内的全部省主要领导写了一封公开信。郭卫华记得当时省纪委书记的秘书给他打来电话,说看完了他写的公开信,但建议他这封信不要往上递交领导,否则搞不好被定性为伸手向组织要官,那一辈子的前途就完了。


一面是搞不好个人前途可能尽毁,一面是向提拔干部存在的论资排辈陋习开火,郭卫华毫不犹豫地果断放弃前者,选择了后者。


郭卫华说:“这不只是我个人的事,是一大批年轻干部的前途。我的同学做律师的现在发展得很好,我如果去当大学教授也会很潇洒,现在我在工资微薄的情况下坚守法官的岗位,提拔申请还因年限被左拦右拦,令人心寒。而且提拔我当法官后我可以办更多的案子,为国家做贡献。”


听完郭卫华的话,省纪委书记的秘书最后给了郭卫华一次机会说:“那你这封信我到底要不要递上去?”


郭卫华说:“拜托你,请务必将信交到领导手上。”


至此,郭卫华致俞正声书记等省领导的公开信《湖北湖北,想说爱你不容易》终于传到了俞书记的手里。当然俞书记既没听信郭卫华的一面之词,也没有熟视无睹,而是派了调查员(当时的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徐松南)到湖北高级法院调查郭卫华的真实情况。


经调查,郭卫华确实得到了院里的一致好评,调查员将结果汇报给俞书记后,俞书记说:“既然是优秀同志,你们组织部何必那么多条条框框?”,论资排辈的做法被批评后,组织部连带着省法院一些年限不到还包括公安机关、省检察院等等一大批人都获得了晋升批准。郭卫华说:“这就是我想达到的目的,不是只为我个人,真正是为了所有有能力而被论资排辈卡住的年轻干部。”


其实在初次听第二个故事时我有一个疑问:当时郭卫华只是副处级别,怎么能把公开信交到省部级领导的手里,还确保领导们批阅了呢?给领导们写信申诉的人很多,他这个绝对是成功案例。


郭卫华说:“这就需要策略了,当时我先搞清楚了所有领导的秘书是谁,地址,电话。这些资料只要你用心,问问圈内人,再查查公开资料都可以得到。然后我先给每个领导的秘书写了一封信,先说服秘书,让秘书愿意把这封信转交到领导手上,如果不是这样,领导可能连公开信这件事都不会知道,更别说解决问题了。这就叫大事敢为,细节讲究,既要敢于发声,更要善于发声,这才是郭大侠而不是郭小侠哈哈。”


听完这两个故事,相信大家对郭卫华敢于发声,利人利己的发心有所了解了。其实包括他写书,做公众号,除了针砭时弊,犀利发声外,也是无私的在帮助新法律人成长,帮助老法律人迭代技能。









说到郭卫华写东西,其实还有挺多有意思的事情。


郭卫华写作的产量特别大,不熟悉他的人一定会以为这家伙“不务正业”。但我知道郭卫华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放在本职工作上的,那他写公众号、写书、写文章的时间从何而来呢?


每次郭卫华请我们吃饭,总是在他公司楼下。我之前还纳闷:世界这么大,是只有这家饭店符合郭卫华的胃口吗?后来发现,每次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各自离去,郭卫华都会第一时间再返回自己的办公室写文章,每篇洋洋洒洒大几千字,第二天就会发布。


有一次郭卫华在华融工作期间到四川出差,飞机要飞三个多小时,飞机上没有纸,他就在餐盒、废报纸上写,当飞机在重庆落地后,文章已经写好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郭卫华写作的时间大都是这样挤出来的,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说要读书、要健身,但又推脱说工作忙没时间是没有说服力的,当你真正热爱一件事情,你总能为它挤出时间来。


郭卫华不仅产量大,质量也高。除了写书,迄今为止郭卫华的公众号已经写过不少10万+的好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实现了他交流思想,帮助别人的发心,更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其影响力,改变了一些不公平的事。


我也有写东西的习惯,但没有郭卫华这样频繁,但我也知道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需要以输入作为动力,否则很快人就会枯竭。


对于如何写得又多又好,郭卫华的说法是:“写文章好比奶牛产奶,书好比奶牛吃的草,只有草吃得多,才能产出奶,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多看,就是我写好文章的秘诀。”


我说写作其实是每个法律人都需要具备的素质,既然你写得好,就把你的秘诀给大家分享一下吧,郭卫华毫不藏私,聊了三点“独到”。他说:“文章想写的出彩,第一是角度要独到,一个事件,从最佳的角度看,能看到紧要处。现在网上文章那么多,视角雷同,只有视角独到的文章,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中脱颖而出。第二是观点独到,这就要求写作者首先得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对每件事能有自己深思熟虑后,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第三是语言独到,语言很重要,也是别人第一眼就发现你特殊性的地方,现在很多人说话都不利索,更不用说写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了。我在写文章时,遣词造句遵循的是朴实、生动,易于传播,不会去写辞藻堆砌,华而不实的内容。当一个写作者能做到我说的这三点,就能真正体会到文字的力量。”


听郭卫华说完,我终于心满意足,这也是我坚持做郡主客厅这档栏目的发心,通过采访顶尖的牛人,让他们分享自己宝贵的经验心得,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我觉得是极好的事。








2012年,郭卫华离开人民法院去到金融央企。


“干得好好的,你为啥离开法院了呢?”我不解地问道。


郭卫华说:“之前当法官我是当裁判员的,也想有机会下场试试身手“打打球”,不然总觉得是种缺憾。我也想运用自己修炼多年的法学知识换个岗位创造新价值。另外公务员的分配制度到现在仍不完善,存在收入分配大锅饭的情况,很多时候你的待遇跟你做出的贡献不成比例。一方面公务员的权利很大,另一方面公务员的待遇又不合理,如果经受不住考验,是很容易犯错误的。最后说句老实话,我做到了全国知名法官,看到那么多行长、老板、律师能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我真是有点不平衡的。同样是法律人,当律师一年赚几百万,我却只有几万块钱,那如果我不想违背法律,违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增加自己的收入,我觉得切换一下赛道也是可以的。选择合法且有高薪的职业,比有权但低薪容易被诱惑用权换钱的官道可能更适合我。”


从法官到法总,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职业赛道,我很想知道郭卫华在初期是如何适应和过渡的,这些经验分享出来,也是很有用的干货。


郭卫华先是沉思了一下,紧接着说:“我还真不存在适应这回事,首先可能我本身的适应能力就很强。另外在法院时是原告被告双方博弈,你得各方面分析协调,到了企业之后这种关系变成了单方的,只需要保证企业的利益,保证企业依法依规发展、开展业务。等于说我的收入提高了,业务的复杂程度反而下降了,这还是令我很开心的。”


聊到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法务管理者,郭卫华说企业法务就是为企业的业务保驾护航,所以你不能只懂法律,还要懂业务。因此,郭卫华在转行初期就刻意的加强自己对企业业务的学习和梳理,这也是他之前的制胜秘诀:善于学习,善于总结。






通过自己的学习梳理,郭卫华对企业业务和商业逻辑有了初步的印象,接下来就是跟各个业务主管们多打交道,交朋友。工作中给他们提供支持,私下里也经常走动。就这样过了几个月,郭卫华已经对所在企业的整套业务流程了然于胸。


除了严于律己,郭卫华也要求法务团队的同事们在不落后自身法律专业的前提下,多多学习企业业务。在组织总部年轻的法务同事去分公司锻炼时,明确要求他们不能去法务部门,只能去业务部门。年轻法务在经过业务部门的摸爬滚打之后,再回到集团法务部时,就不会法务业务两张皮。


郭卫华说:“假如你连人家业务怎么开展的都不清楚,怎么帮他们审合同?怎么找得到合同中的法律风险点?这其实是我的一个工作特色。”


郭卫华刚去华融时,华融法务部只有十来个人,在经过他的扩充和培训后,人数很快扩到了了五十人的编制。


郭卫华说:“这其实是个艰难的过程,之前在法院,法官是主体。到了企业之后,企业仍然是业务为王,法务部的地位很低。”


我说:“那工作很难开展吧,做不好向上管理的话,法务部就容易沦为背锅部吧?”


郭卫华说:“这种时候就是考验法务部负责人的个人工作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个人魅力,这对企业法务部的发展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前我在法院是从基层岗位一步步走上来的,所以我的各项能力包括影响力都没问题,另外就是要不断的说服领导,给他们“洗脑”,让他们明白在今天,企业的法务部和业务部门是同等重要的。为此我找了大量企业因为不重视法律风险导致巨额赔偿甚至破产的案例,说的多了,领导们也发现我说的有道理,开始认为法务部很重要,接着我就顺势提出来招兵买马,扩充编制,下面的分公司都要设立独立的法律部。”







提及从体制内法总到体制外公司及律师顾问的转型,郭卫华显得认真了许多,他对我说:“普通人要走正道,法律人更要走正道!”


从表象来看,郭卫华的转型发生在赖小民事件之后。当时从上到下,几乎与赖小民有关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牵连,也进去了不少。唯独郭卫华,是独善其身中的一个。当时郭卫华接到朋友的电话,对方直夸郭卫华厉害,被抓进去这么多人,愣是没有一个人的交代牵连到他,大家都震惊于郭卫华的干净!


郭卫华说:“我一没去过赖小民家,连他家门朝哪开都不知道。二不送礼。三同事多年我只认识赖小民,他的亲戚朋友社交关系一概没接触过。所以我说,尤其是法律人,一定要走正道,否则出事只是早晚的事,只有行的端,坐的正才能终身无忧,一生平安。”


关于法律人一定要走正道,郭卫华还以身说法,还原了一个自己惊心动魄的事情。因为郭卫华爱写法律批评的文章,就惹得某位公司副总不满。在赖小民出事后,他发现华融系当时有个标的二十多亿的大案是郭卫华介绍的律师,律师费有1000多万。这件事让该副总裁如获至宝,认为1000多万律师费郭卫华总不能一分钱回扣都没拿吧,说不定介绍费都有一两百万了,于是他悄悄成立调查组想把郭卫华送进去吃牢饭。结果调查了半天,发现郭卫华不但没拿一分钱介绍费,甚至连杯茶都没喝。


其实即便没有赖小民事件,郭卫华也做好了转型做体制外公司法务顾问及律师顾问的准备。首先国有企业还是避免不了大锅饭的分配制度,而且在这个环境里,郭卫华喜欢写针砭时弊的文章会有很多限制。


除此之外,体制外最吸引郭卫华的就是自由。首先时间是自由的,你可以完全自主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其次思想是自由的,自己的文章可以写的更犀利。最后财富也是能通过干干净净的手段实现自由。


不仅如此,一直以来体制外的公司法务和律师的地位也有待提高。郭卫华说:“也正因如此,这些法律群体也需要我这样的人加入,把有问题的地方,慢慢纠正过来。”


专访最后,郭卫华突然提出要补充一点对所有法律人的建议,他说:“法律人一定一定要走正道。有不少法院院长和检察长进去了;有法学教授进去了;有公司法务部老总和律师进去了。……”他对这些法律人走入歧途感到难过和悲哀!


最后他说:“钱可以少赚,官可以不升,法律人千万不要自己把自己弄成阶下囚。”















 





END
返回顶部